美學並非一簇即成。屬於台灣獨特的城市生活美學,應是積極重視文化藝術的底蘊,讓藝文元素蘊含於常民生活,透過藝文活動、社會性的與物質性的實踐,連結常民的情感、蘊育更深層的美感經驗,提升美學素養。
美學在台灣成為一個熱門字詞。一方面,忠孝橋引道拆除後,重現舊時北門天際線,但周遭廣告招牌紊亂景觀,讓台北市長柯文哲直呼受不了「中華民國美學」;另一方面,市府團隊卻容忍福祿猴主題花燈光雕投影的惡搞。兩相矛盾,呈現台灣政府對文化藝術深耕與美感教育基礎的忽
略,是陳年窠臼的議題。
總之,要提升城市生活美學,需要有藝文的深耕與實踐,倘若執政者口中喊著要美學提升,實際作為卻是忽視甚至打壓藝文事業。那麼,城市如何具有美感,人們又如何能體驗美感素養?
易言之,不同於傳統美學嚴謹範疇,日常生活美學化強調的是感官美學,一種立即性的美學。
若依照柯文哲或盛治仁的論述邏輯,台北(甚至台灣)的生活美學正是體現台灣歷史文化歷經了西方與日本殖民、中華傳統與本土文化間交互融合的表徵,多元存
在的事實,並展現台灣在當代全球消費文化的浪潮中,本地的獨特文化消逝,以及多國文化在本地交雜的歷史陳跡。
工商時報【邱誌勇】
政治人物對美學的概念都存在著偏頗的理解。從1735年亞歷山大.鮑姆加登(Alexander Baumgarten)提呈「美學」一詞以來,美學作為哲學分支,是關於構聯美的創造與賞析的藝術與品味。因此,美學是感知、感覺與情感價值的判斷。
美學的標準從來就不是件永恆的事,美學的位置是投射而
非反射的、複雜和有力的而非簡單靜止的。
學者麥克.費舍史東(Mike Featherstone)在後現代的景況中提出日常生活美學化(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),指涉藝術與日常生活界限的模糊、高級與大眾文化間區隔的瓦解、混
雜風格的表現、諷刺的模仿、嘲弄,以及歌頌無深度的文化。
可惜的是,台灣執政當局長期以來調製出淺碟無深度的感官刺激來欺騙人們,例如,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「一鄉鎮一特色」的文化活動思考模式,只是依照行政區域劃分來思考,出發點充滿了政治性考量,更因為點狀式節慶缺乏創意,讓常民陶醉在文化工業所捏造的幸福感中,帶來反啟蒙的效應。
這些事件也在媒體輿論中造成漣漪,並引發前文建會主委盛治仁為文「台灣該發展生活美學了?」投書媒體,文中強調「大家對美學的主觀評價和重視程度不一,但希望居住環境舒適美化的態度並無二致」。
(本文作者為台灣科技藝術學會理事長、北京師範大學--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文化與創意學院署理院長)
- 地下錢莊借錢 證件 貸款快速整合負債
- 汽車借款利息 超快速辦理貸款專家
- 車貸利率怎麼算 貸款快速整合負債
- 預借現金利息 急貸推薦安全管道
- 宜蘭支票貸款 如何預借現金安全快速哪間划算呢
- 聯邦銀行小額信貸 銀行貸款合適的建議
- 土地銀行貸款條件 超快速過件銀行分享
- 軍人貸款 土銀 哪間銀行貸款快速好辦理過件率超高
- 地下錢莊借錢 證件 貸款快速整合負債
- 汽車借款利息 超快速辦理貸款專家
- 車貸利率怎麼算 貸款快速整合負債
- 預借現金利息 急貸推薦安全管道
- 宜蘭支票貸款 如何預借現金安全快速哪間划算呢
- 聯邦銀行小額信貸 銀行貸款合適的建議
- 土地銀行貸款條件 超快速過件銀行分享
- 軍人貸款 土銀 哪間銀行貸款快速好辦理過件率超高
346FAB148F280670